在渤海之滨的辽河三角洲,七月的骄阳为无垠稻田镀上耀眼的金边。稻海千重,涌动着盘锦人对粮食安全这一“国之大者”的深沉回响——从盐碱滩涂上的育种奇迹,到智能农机轰鸣的沃野;从恒温锁鲜的现代粮仓,到价值连城的大米品牌……这座城以“种子、耕地、管护、储备、加工、节约”六个维度为笔,饱蘸创新与匠心之墨,在东北黑土地上书写着守护大国粮仓的责任与担当。
科技赋能 良种先行
“优质高食味品种‘红海滩1号’‘盐粳939’和‘盐粳927’,在保证高产的同时,稻米食味和外观品质大幅度提高,稻谷的单价也显著提升……”在辽宁省农科院盐碱地所的种植基地,研究员指尖轻抚稻芒,仿佛触碰着大地的脉搏。在更广阔的退海冲积平原上,不同稻种在盐碱环境中不断突破着生长极限,一场静默的种业“芯片革命”正在持续发酵。
每粒种子都是潜在的粮仓。我市创新构建“政府主导、企业主体、科研院校融入”的良种联合攻关体制,创新“人工选择理论”,自研“性状相关选择法”“性状跟踪鉴定法”“耐盐选择法”三法集成育种技术。三法交融,28个良种破土而生,主打良种品牌8个,推广“红海滩1号”“盐粳219”“盐粳939”等品种,在我国北方适宜稻区累计推广2.2亿多亩,增产稻谷120亿公斤,创造经济效益超400亿元。当盐碱地飘起稻花香,“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”的承诺,就藏在这一粒粒精心培育的种子里。
守护良田 筑牢根基
耕地保护是粮食安全的根基。我市以“长牙齿”的硬措施严守耕地红线,坚决整治耕地“非农化、非粮化”,精心构筑“一镇一网一图”立体防护体系。
守护存量更要提升质量。我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巩固粮食安全根基的战略工程强力推进。全市在永久基本农田中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47.6万亩,占全市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76.3%。行走在盘山县、大洼区等地的项目区,“田成方、渠相连、路相通、旱能灌、涝能排”的现代农田画卷徐徐展开。在“大格田”示范区,新农人笑指阡陌:“小田改大田,土地利用率增加,农机掉头少,成本降、产量升!”这方沃土,已成为全省现代化大农业的标杆样板。
盘锦并未止步于既有耕地的提升,将目光投向了沉睡的盐碱荒滩,一场“盐改水、旱改水”土地综合整治攻坚战打响。土地平整、土地翻耕、施加有机肥、改善土壤成分、修建排灌管网设施……盐碱荒地逐渐褪去灰白外衣,实现“一水两养、一地双收”。这项攻坚工程总建设规模超1.78余万亩,完成后将新增耕地9784亩,昔日的“不毛之地”正蝶变为稻菽飘香的“新粮仓”。
智慧农业 高效护航
“嗡嗡嗡……”植保无人机像辛勤的小蜜蜂,轻盈掠过碧波翻涌的稻浪,细密如雾的药液被飘洒在水稻上;新型害虫性诱自动监测系统,以敏锐的“感知触角”捕捉害虫踪迹,形成“设备地头立,虫情网上传”的智能模式;自动化液位仪以敏锐的感知力捕捉着水位的细微变化,全天候监测水位……我市围绕施肥新技术、肥料新产品和施用新机具,集成示范推广“三新”技术模式,水田测土配方施肥普及率达到90%以上,无人机精准施肥覆盖面积接近70%,长效复混控释肥、新型微生物菌肥以及秸秆还田利用等新肥料新技术得到大面积应用。
作为我国首批“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”,安装北斗导航辅助系统的农机具已成为我市春耕战场上的“主角”,水稻、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8.98%、96.55%,农机装备、机械化水平位居全省前列。新农具接棒“老把式”,以“智”保质,以“技”增效。
当物联网编织起农田的感知神经,当“铁牛”在北斗指引下精准耕耘,盘锦“科技+企业+基地+农户”的智慧农业模式,正悄然重塑着黑土地上的千年农事。
绿色邮储 品质保障
从“安全储粮”迈向“绿色优储”,我市粮仓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。借力国家优质粮食工程与政策东风,全市仓储仓容已达580万吨,绿色储粮仓容覆盖率突破80%大关。这些现代化粮仓不仅稳稳托起本地储粮需求,更积极拓展为中储粮提供代储服务,成为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石。
粮仓的“绿意”不仅在于规模,更在于智慧的创新实践。我市精心编制并推出粳稻保质储存地方标准——《盘锦粳稻保质储存技术规范》。针对北方独特的气候挑战,科研人员突破传统,创新打造融合电子检温、机械通风、谷物冷却、空调调节的“四位一体”低温生态冷链储粮系统。这套系统如同为粮食撑起恒温“保护伞”,实现全年15℃—18℃的精准控温储存。科技赋能下,粮食储藏周期内综合损耗率被控制在0.5%以内,创下行业新标杆。
智慧粮仓的建设,让“广积粮、积好粮、好积粮”的理念在盘锦落地生根。绿色与科技的双翼,不仅显著降低储粮损耗、提升粮食品质,更在无声处筑起一道坚实的粮食安全屏障。
产业融合 品牌致胜
凭借得天独厚的优质稻谷资源与优越区位,盘锦大力发展粮食集散和精深加工产业,吸引了中储粮、益海嘉里、汇福、京粮、北大荒等一批粮油深加工和仓储物流企业在此扎根,构建起全产业链条。
通过科技创新,将加工水稻的副产品作为原料进行再加工,提取米糠蜡、米硒粉等多种高附加值产品;利用稻壳燃烧发电,稻壳灰制取活性炭和白炭黑,作为生产轮胎的补强剂……以益海嘉里盘锦企业群为代表的粮食深加工企业,将水稻产业链延伸至高附加值产品,把每一粒粮食的价值发挥到极致,带动粮油全产业链升级和延伸,打造了水稻循环经济新模式。2024年,粮油加工及生物科技产业营业收入310亿元。
“盘锦大米”金字招牌熠熠生辉,品牌价值达606.82亿元,连续六年位居辽宁农业区域品牌榜首。荣耀得益于辽河入海口独特的盐碱湿地生态系统,更是《盘锦大米品牌提升工程行动方案》的精准落笔——7家“中国好粮油”、22家“辽宁好粮油”、2家“辽宁优品”产品企业组成品牌舰队,让盘锦味道香飘寰宇。
节粮减损 全民参与
粮食丰收了,但晾晒、存储等难题爬上农户心头。为减少粮食产后损失,提高种粮综合效益,我市依托优质粮食工程,建成了3个现代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,将节粮减损视为守护“无形良田”的关键抓手,从生产、收储到消费全链条精准发力,年均促进粮食提质进档近2万吨,年均促进节粮减损300余吨,年均促农增收近200万元——这不仅是数字,更是粮农舒展的眉梢。
在我市各社区食堂,随处可见“节约粮食”“文明用餐”等宣传标语,部分社区食堂推行“小份菜”“半份菜”供应制度,避免浪费;在各个学校,通过召开班队会、发放“节约小达人”徽章,激励学生珍惜粮食,小手拉大手,带动更多人加入“光盘”行动……从田间的“减损账”到餐桌的“节约观”,盘锦以多维行动助力节粮减损。
稻浪翻涌处,盘锦的“六维粮策”正重塑现代农业图景。从实验室的基因测序到百姓厨房的米香蒸腾,从智能农机的钢铁洪流到云端数据的无声奔涌——这座曾被称为“南大荒”的城市,以“种子”为起点,“节约”为终点,用“六个环节”串联起粮食安全的闭环,在东北黑土地上矗立起“大国粮仓”新地标,交出了一份粮食安全与产业兴旺的“丰”光答卷。